子平法认为印星为“权星”,这种理论是否合理?
偏印和正印我们现在统称印绶,代表的是一个人的名气。但是如果要追根溯源,在古代的时候它们两个可是被严格区分的,一个叫做“印绶”,一个叫做“枭神”。而在宋代及以前,“印”的说法则又有不同。(图片来源于网络)
“印”这个名词在命理学中从古到今一路走来,可能是含义变化最频繁的词汇之一。比如我们现在常说的“官印”是正官和正印的统称,而在古代并非如此,当我们读到《五行精纪》中的“官印”的时候千万不可理解为是“正官和正印”,因为该书中的“官印”单指正官。我们现在所称的“正印”和“偏印”是子平法确定以后才有的说法,我们阅读古籍的时候不可不留意这一点。
既然我们是谈论子平法的“印绶”,那为什么还要“拉上”禄命法呢?这是因为虽然名称和内涵在不断的变化,但“印绶”的本质功能没有变化。我们既然要理解印绶的功能,就不得不从源头说起。
“有文无印,贾谊屈于长沙,有印无文,李斯专于上蔡。文为文星、天才、词馆、学堂之类,印谓正印、印绶之类,有印无文者,虽不才而权重,有文无印者,虽怀才而位卑”。因此在禄命法看来,印星就是名气。
人要如何得名?主要有几条途径。一条途径是入仕,比如说为县令,则一县皆知,自然得名。另一条途径是科举,“一唱头名天下知”,如果某人考了全县第一名,则他的名气肯定也小不了。还有一条途径,就是其事业成果为众人所知,比如某个领域的专家因为科研成果为大家所知,某个教师因为精彩的课堂教学为众人所知,某个医生因为精湛的医术为众人所知,某歌星、影星或艺术家因为其文艺作品而为众人所知。出名之路很多,我略举前面三条。
跟禄命法相比而言,子平法虽然将印绶严格限制在了“正印和偏印”的范围内,但对印绶的最主要的作用“名气”其实是沿用了。但子平法中并未沿用官星为“官印”的说法,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在禄命法看来,官星本身含有印绶的功能,只要有官星在,则名气自然就有了,所以叫做“官印”。因此,禄命法中的印绶只不过是对官星的一点点名气上的补充,所以才有“印绶之福星最殊,更看权杀在何居,忽然并守居元位,声振朝廷位不虚”这样的断语。
也就是说,禄命法认为有官星自然就有权星,印星只不过是给命主增加点名气,成为“名臣”而已。但子平法对禄命法中的这个概念做了改变。子平法认为官星本身不带权星,所以需要有印星来充当权星的作用,所以才有了“有官有印”的说法。
子平法对印星附加“权星”的功能是否合理?我个人认为值得商榷。为什么?因为太多的命例证明只要官星旺,印星是否很旺并不是特别重要。当然话又说回来,印星旺对官星确实是有帮扶作用的,这点我们也不用怀疑,但是我仍然认为将印星的作用比喻为名气是最恰当的。今天的文章就写到这里,谢谢大家!
文|西风独醉 探讨命理艺术,弘扬传统文化(请大家关注我,和我探讨命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