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龙则化?这是后人误解了古人对天干合化的论述

我经常对网友们讲这样一句话:“不要轻易的分析天干合化”。这句话看似有点“离经叛道”,但其中也包含着诸多的无奈,因为目前对于天干合化的论述非常的繁乱,根本没有确定的结论,而很多人只要看到天干合就想着入“化气格”,反而忽略了干支本身的作用,有点去本求末的意思。关于天干合化的理论,有“化气十段锦”、“逢龙而化”等很多种,其中“逢龙而化”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但是如果我想跟大家讲“逢龙而化”是天干五合的“成因”而非化气的条件,大家是不是有点诧异呢?

文章图片

《滴天髓阐微》中的曲解

目前很多人说“逢龙则化”,就是要找到“辰月”或“辰时”来化,完全是曲解了古人的原意。目前在网络上关于“逢龙则化”的理论,多来自于《滴天髓阐微》,其中“逢龙则化”并非原书所载,而是任铁樵先生的解释语。此段原文是这样:“癸水至弱,达于天津;得龙而运,功化斯神;不愁火土,不论庚辛;合戊见火,化象斯真”,大家可以明确的看到这段话是专门针对“癸水”而言,刘伯温先生对该段话进行注释的时候说:“癸水乃阴之纯而至弱,故扶桑有弱水也。达于天津,随天而运,得龙以成云雨,乃能润泽万物,功化斯神。……凡戊癸得丙丁透者,不论衰旺,秋冬皆能化火,最为真也”。

上段刘伯温先生之注解可谓是精当,因为《滴天髓》是以“象”来论述八字,癸为水,水在天上有龙则变为云雨(这里的龙不是辰,而是古人所想象的神化的“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呼风唤雨的那个龙),因此《滴天髓》的“得龙而运”指得是“龙”将水运往东方,然后与土相合化为火,刘伯温说:“地不满东南,戊土之极处,即癸水之尽处,乃太阳起方也,故化火”,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其实这里的“龙”还有“天河之意”,因为河能运水。

在任铁樵注解《滴天髓》的时候,将“龙运癸水”解释为:“所谓逢龙即化,龙即辰也,非真龙而能变化也。得辰而化者,化辰之原神发露也,凡十干逢辰位,必干透化神,此一定不易之理也”,因此后来就有了“十干逢龙则化”的说法,这完全忽略了原文只是针对“癸水”而言,并没有谈到其他天干的事实。这里补充一点,《滴天髓》所说的“天津”是一颗天上的星宿,位于东方,同时“天津”也有“天上的渡口”之意。

五行古籍中没有“逢龙则化”的说法

天干五合,我所见最早之文献为《黄帝内经》,书中说:“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是《内经》中“五运六气”的核心部分,书中并没有“逢龙而化”的说法,后人将《内经》的“五运经天”概念引申到“逢龙而化”,其实并非原书之意,有曲解之处。《内经》之后,隋朝的《五行大义》中也只是记载天干五合,而没有“逢龙则化”的信息。因此,在“阴阳五行”的理论中,以我所见之古籍是没有“逢龙则化”的说法。

命理古籍中的“逢龙则化”

“逢龙则化”在命理古籍中多有记载,其中包括《三命通会》,但是这些古籍中所记载的“逢龙则化”并非是天干合化的“条件”,而是天干合化的“成因”。《三命通会》引述了《三车一览》中的一段话:“甲己年遁起丙寅,至戊辰三数,数至三则变化。辰为龙,亦能变化,故甲己、乙庚、丙辛、丁壬、戊癸随其所属天干而得其气”,其实大家都能看到,这段话根本没有说天干合化的条件,而是讲述了天干化合为不同五行的原因。目前的命理学界将《三车》中这段话解释为“辰月辰日”则化,是完全曲解了古人的本意。《三车》中的“逢龙而化”与《五行精纪》中的“五位而化”都是讲了天干合化五行的规律而已,将其引述为化气的必要条件,是非常片面的。

其实,如果大家只要看看《御定子平》就很清楚“逢龙而化”的意思了。该书中说:“甲己之年,用五虎遁,顺数,法从丙寅起,数至辰,则为戊辰,辰为龙,故曰逢龙则化;而本干是戊,戊属土,故甲己化土也。又如乙庚之年,用五虎遁,顺数,法从戊寅起,数至辰,则为庚辰,庚属金,故乙庚化金”,这段话显然是说为什么甲己化土、为什么乙庚化金,而不是说甲己什么时候能化土、乙庚为什么化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结论

“逢龙则化”是论述两个天干为什么化为某个特定五行的原因,比如甲己为什么化为土而不化为金,就是因为从甲己年“五虎遁”出辰的月份为戊辰,所以甲己化为戊为土,而不是说在辰月才能化土,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一个为因,一个为果,因果岂能颠倒?因此,对于天干合化虽然有诸多理论,但是以“逢龙则化”做为化气的条件,则是不符合五行原理的。当然,各位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文 | 西风独醉 探讨命理艺术,弘扬传统文化

(请大家关注我,和我探讨命理知识)

  • 2018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