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失败的职业经历(上) 给选专业的学子们一点参考!

高考成绩出来了,大家又要开始选学校报专业了。每年到这个时候,我就想起了当年懵懂的我是如何选专业的,以及这个专业是如何影响了我未来的职业生涯。

文章图片

我出生在一个一百八十线的农村。在我高考的那个年代,我们的长辈对高考的专业没有任何的了解,所以我们那个年代的同学报志愿不会有父母的参与,一切全凭自己做主(这比现在的很多同学幸福多了)。其实,不要说是父母了,连我们的老师对“志愿本”上的各种专业也几乎是一无所知,也就无法给我们专业的指导,我们这一帮人就懵懵懂懂的选专业,然后懵懵懂懂的上大学

细想起来,我们一个班的同学里报石油、地质和铁道专业的比较多,这是因为这几个专业毕业的学长较多,大家都知道这几个专业是干什么的,而对其他专业则很少有人填报——大家都认识专业上的字,不认识专业上的字代表什么意思。当然,报得最多的还是医学、师范和农业,其实也跟对专业的熟悉程度有关系。

我现在已经忘记了我当时是如何“懵”专业的,只记得当时看到有个专业叫“塑性成形工艺及设计”,我就选了它。为什么选它,是因为上面有“塑性”两个字,我就天真的以为这个专业跟塑料有关。塑料我熟悉啊,这个专业肯定合我胃口!结果上了大学才知道这个专业的本职工作竟然是绰号为“打铁”的锻造,跟塑料有半毛钱的关系。而且这个专业还有个更高大上的名字叫做“材料”,对这个我更是一无所知(在我脑子里的材料就是木材,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如果我一早知道“塑性成形”竟然主要跟钢铁相关,我的选择可能就是另一种了。

至于为什么选择我的母校,是因为我选择了洛阳这个城市。选择洛阳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家乡小曲《牧牛》(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小放牛》的家乡版)中有“洛阳桥来几道沟”的语句,对这个城市比较熟悉,另外洛阳是古都这点对我有很深的吸引力。但后来我才知道“洛阳桥”根本不在洛阳,就跟“塑性成形”跟塑料有半毛钱关系一样。当然我的母校也算是建国初期老牌的本科,在目前看来也算是不错的高校,在这点上我并没有什么后悔的地方。

再说回选专业。在我高考的年代是文理分科的,虽然我的文科一直不错(英语out),但我最终选择了理科,这是因为大家都认为理科比较容易找工作。当然,如果放到现在我仍然会选择理科,原因仍然跟当初一样,但我兜兜转转这么多年却回到了自己擅长的文科领域卖文度日,真是天意弄人!

吹个牛吧。我高考语文只考了一个多小时就完成了(原本似乎应该是两小时)还得了全县第二名(第一名那个同学的名字我记一辈子,哈哈),这是因为我得益于家族的遗传和一路上的良师,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经提到过。

书归正文。当我大学毕业以后,我进了杭州的一家黑白电视机厂,在里面做工艺员。我之所以强调黑白,是因为做这个电视机几乎不要什么技术含量。但是到工厂以后我才发现,他们让我一个材料专业毕业的学生做电子工艺员,我连连二极管三极管都分不清楚,更遑论电路图了。于是,我除了每天做跌落试验摔电视机然后写个报告,其他的时间就是不懂装懂的到处转转,“指导”下产线工人,然后下班。在这之前,我还在产线上打了三个月的螺丝,它其实对我以后的研发工作有着非常正面的作用,虽然当时我是满心的不喜欢。

也许有人会问,我当时为什么不去国企或大企业做我本专业的工作呢?原因很简单,那个时候的国企正在经历下岗潮,现在我们都熟知的很多挤破头都进不去的上市公司在那个时候连工资都发不出来,技术工人都在摆摊卖煎饼果子,自然就很少有人愿意去大型的国企了。不过话说回来,那个时候要进国企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大学毕业生特别少,工资也非常低,不象现在还要考试遴选。

懵懵懂懂的选专业,到懵懵懂懂的就业。选了跟塑料有半毛钱关系的“塑性成形”专业,去了跟洛阳桥不在一个地方的洛阳上学,做了跟“机械材料”专业完全不相干的“电子技术员”,我的人生从选专业的那一刻开始错配,然后一路错配下去。

多说一句,我之所以到杭州也是因为耳朵里早就喜欢上了这个城市,跟当初选学校的初衷一样。但是,“坑蒙拐骗”的做了半年的电子技术员之后我意识到线路图跟我的缘分不大,这个工厂确实没办法再继续呆下去了,于是就开始疯投简历,后来就到了一家研究所。(未完待续)

文 西风独醉

  • 2023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