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汉武帝不能将正月的地支改为“子”?

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这段话很多人都很熟悉,它是我们的祖先用来判断季节和节气的原始的方法。春夏秋冬因为“天”而变,不是因为“地”而变。

如果大家喜欢观星,那么必然会有这样的一个感知,那就是北斗七星斗柄的位置整夜都在变化,从傍晚到凌晨的斗柄方位是不一样的。既然斗柄在整夜的方向都在变化,那“斗柄指东,天下皆春”这句话不就是错误的了吗?其实是这样,所谓的以斗柄指向来判断春夏秋冬,其实是傍晚,也就是刚刚天黑的那个时候的斗柄方位,这点非常重要。

这就是古人的智慧之处。地球上春夏秋冬的变化是缓慢进行中的,人们没办法精确的感知,甚至有些年份的春天很冷,有些年份的春天很暖,这些让人们对四季的判断也会有误差,所以古人找到了一个可以精确判断春夏秋冬切换的“参考系”,那就是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

最开始大家是用斗柄来判断春夏秋冬的切换,到后来就做了更加的细化,将一个季度分为三个月,然后每个月也是以斗柄的指向位置来区分。下面这个图是我花了一个小时"P"出来的,水平不到请见谅。古人把天空按照“天赤道”划分为十二等分,每个等分就是一个“辰”,为“十二辰”。关于“辰”这个概念,网上专业的说法是:“本意指日、月的交会点。十二辰则为夏历一年十二个月的月朔时,太阳所在的位置。命名上沿用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文章图片

“日、月的交会点”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因为每年当中太阳和月亮之间要交汇十二次,古人就以这个来划分周天的十二辰,而把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叫做“建”。于是,斗柄指向不同的十二辰,就有十二个“建”(十二月建)。我对天文学和历法学确实不熟悉,但隐隐的感觉“日月的交会”其实就是阴历月份的开始(阴历初一)因为每个阴历月份对应一个“建”,所以叫“月建”,比如“正月建寅”,所以月建就是“寅”。

天文学进化以后,古人开始把“天赤道”用太阳跟地球的夹角来划分为二十四等分,于是现在我们所用的“二十四节气”就出现了,现在的二十四节气是斗柄指向天赤道的二十四个夹角。一个“节”和一个“气”就组合成一个月(“干支月”),月建的概念就从阴历进化到了阳历——我们的历法也就成了阴阳合历,月份为阴历,而二十四节气为阳历。

我上面对“月建”这个概念的进化有个人的推断在里面,大家一定要以天文学的研究结果为准。在月建由阴历转变为阳历以后,太阳的位置成为了判断月份的主要依据,而北斗七星的作用就渐渐的减弱了。这里要说明的是,根据网上的资料,二十四节气在以阴历定月建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在后来才转化为阳历的。

我们上一章讲到汉武帝可以修改历法,将立春日定为每年的第一天,但却不能将寅改为子,就是因为月建是北斗七星所指的位置,这个位置在“冬至”这一天指向“子”这个位置,是一种约定俗成。如果要把立春日开始的月份定为子月,就要修改天文学中“月建”的概念,这样就很麻烦,所以就干脆以寅月定为一年的第一个月了。

为什么汉武帝改月建会很麻烦?因为改月建就得改地支的阴阳五行属性。比如说寅卯为木,是春天的象征,这是在阴阳五行中已经确定的。如果要把正月的月建定义为子,那么就必须将“子”定义为“木”,而将“寅”定义为“火”,不然正月就是子水月,这样就不符合季节特性了而一旦改了十二地支的阴阳五行属性,那阴阳五行学说不得不重新修改,不然就乱套了,而阴阳五行学说是上古所传,如果真要修改,那牵扯的范围太多,工程量太大!所以月建是没办法改的,只能以寅月为春天的第一个月。今天的文章就写到这里,谢谢大家!

文|西风独醉 探讨命理艺术,弘扬传统文化(请大家关注我,和我探讨命理知识)

  • 2021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