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隔柱”到底能不能相合?
周易来源于“法天象地”,阴阳五行也来源于“法天象地”,河图洛书更是来源于“法天象地”,而星相学毫无疑问来源于“法天象地”。可以说,法和象就是术数的根源和基础。(图片来源于pexels)
文化是在传承中发展的,而传承的方式则最主要有几种,第一种就是口传心授,这种传承方式很难长久。即使是口授的方式能够传多代,但每代之间传承的东西肯定会有稍许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累积会导致后人所学到的东西跟先贤所悟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口授的方式是不可靠的,几千年以前,甚至几百年以前的东西是没办法靠这种方式可靠地保留下来的。
第二种方式就是文字。文字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其作用是最可靠的,这是因为文字一旦被记录,只要记录它的载体,比如纸张、竹简、龟壳等不被损坏,则其内容会一直保留,不会产生任何的变化。几千年以前的人所写的内容,跟我们后人所见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
第三种方式就是图形。图形也是一种能够可靠传承文化的方式,它也具有跟文字一样“原生态”保存的特点。但是,在遥远的古代,依靠竹简来记录的年代,画图远没有现代人方便。因此,我们几乎看不到古人留下的阴阳五行等的图形符号(少不代表没有,只是可能我不知道,说不定在某个文物上就有)。
也许有人要问了:“太极图呢?河图和洛书呢?” 很可惜,太极图以及河图洛书的图形,都不是上古之人所留,而是唐宋时期的文人“创作”出来的。有一种说法是陈抟画的太极图和河图洛书,但是否有真凭实据则不得而知,但这些图形源于唐宋则是很多人的共识。这是因为唐宋时期纸张的大量使用,给了图形保留的空间。于是,唐宋的文人就以古人的文字记载来构建出了各种图形,这才有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图形的。
甚至八卦图也是如此,2004年的一篇文章《专家: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中发现中国最早的八卦图》中说北周时期的这个“这个八卦图无疑为中国最早”的八卦图。文中论述其实有误,应该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八卦图,而北周也是在唐宋的范围之内。
虽然八卦图、太极图、河图洛书之图等,其成型的年代都在唐宋之间,但其理论来源则是上古时期的《周易》、《五星占》等书籍。所以仍然是传承有序,只不过,用图形表达出来的东西,是否仍然是古人的原意呢?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古代的圣人根据天地的特征和变化,创造出了周易、河图洛书等符号。这些符号并非是完全按照日月星辰的排列而成,是简化版的“天图”和“地图”。圣人虽然用这些“天图”和“地图”来记录天地之象,但他们只将其作为辅助工具,想象和观察才是圣人们做出判断的依据。
当圣人们远去后,后人就要学习圣人,要学习圣人留下的典籍。圣人的典籍可以留下,但圣人思维则无法留存,于是后人就以为圣人留下的图形或文字就是圣人所想,把“辅助工具”变成了主体,也就从“法天象地”转入了书本研究。
命理学也是如此。刚开始的时候,圣人们是以日月星辰和四季变化与命主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命主的运程,用文字作为辅助工具。当圣人们远去,后人就将其辅助的文字工具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不再去费心研究天地之变化。
刚开始的时候,命理学知识是记录于文字之中,没有任何的图形作为辅助。我们读古代人的命理学著作,其中都是没有图形的。我不知道目前这种排盘方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但大概不会早于明末清初。可以这么说,四柱的概念很早,但目前的排盘方式是否古人所想则不一定。
于是,年月日时就顺序排列于纸上了,也就有隔柱的说法了,而完全忘记了古人“法天象地”的初衷,忘记了四柱是立体的存在,而不是干巴巴的八个字,也忘记了年的气遍布于所有区域,而月的气则遍布于当月,日的气遍布于当日,时的气遍布于当时。
图形确实给了我们便利,但也让我们的空间思维逐渐退化,让我们逐渐没有了“法天象地”的思维。我们应该做的是:画四柱于纸上以辅助,开思维于天地以法象,将四柱想象为原本的多维空间,而不是干巴巴写在纸上的几个字,则隔柱是否相合,隔柱是否相冲,其理自明!
昨夜下了一场雨,这场雨是8月8日的凌晨下的,跟2022年之间隔着一个8月呢,所以这场雨跟2022年没有关系。那么,8月份是如何把2022年和8日隔开的?是用门板隔开的,还是用“结界”隔开的?这场雨到底要算到哪一年?
文|西风独醉 探讨命理艺术,弘扬传统文化(请大家关注我,和我探讨命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