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推荐大家看《五行大义》和《黄帝内经》这些古代典籍?

办公室里养了两盆绿萝,但一直就不长个子,不像人家的绿萝都能吊很长很长。为了让它长快点,我就从网上找了一些“金点子”,其中一个点子就是用稀释的啤酒水浇花。结果呢,这两天办公室里全是酸味,不得已我又是换土又是洗盆子,刚刚才搞定。看来以后还是给它们浇清水为好啊——清静的人,连养的植物都喜欢清静。

文章图片

闲话少扯,书归正文。前几天的时候有位命理爱好者这样跟我讲:“我的八字找了很多老师,结果每个老师给的喜用神都不一样,到底哪个老师取的才是对的呢?” 我就告诉他,要知道谁说的对,那就请先看看三本书,一本是《黄帝内经》,一本是《郭氏元经》,还有一本是《五行大义》。如果这几本书看完还觉得不够,那就再加上一本《史记》。

在命理学的这个行当里,我绝对是复古的那一类人,我更喜欢读古书,尤其是未经过翻译的文言文。为什么要看未经过翻译的典籍呢?原因很简单,翻译这些书的人文学和文字功底太差了。不过,有一类书的翻译本是可以看的,那就是中医学的教材,这些书都是经过高手翻译且多次校对过的,一般来说错误极少。

再者,命理学发展到现在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著作问世,于是对同一个理论就会有不同的解释,有时候甚至相反。如果是一个想粗略了解命理知识的人,他可能只买了其中一本书,看完之后其知识体系自然就只出一门,他反而会很容易对一个八字做出判断。但是,如果只看一本书显然是不行的,一来是知识量不够,再者也容易失之于偏颇。因此,多读书就成为自己的命理学水平提高的必须途径。但是,当我们看的书越多,则会发现书中理论互斥的地方也就越多,自己的内心也就越迷糊,慢慢地我们就很难分辨那本书的理论才是正确的了。

这样的迷糊其实是好事。学习不怕迷糊,最怕的是偏执。当开始迷糊的时候,说明我们已经开始思考,慢慢地入门了。但如果不解决这些迷糊,我们就很难进一步地提高我们的命理学水平。这个时候怎么办?求诸于古人

《黄帝内经》这本书虽然是医学书籍,但它同时也是阴阳五行的典籍。看完这本书,我们就能知道“五运六气”,也就知道了天干相合是怎么起源的。读完《黄帝内经》之后,我相信很多人就不再执着于“化气格”了。

《五行大义》是一部阴阳五行和干支关系的集大成的书籍,它的成书在隋朝,那个时候禄命法应该刚开始萌芽,更不要说有后来的子平法了。所以,这本书的内容几乎没有受到命理学思维的影响,是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阴阳五行和干支学说的。看完这本书之后,如果再能大概翻翻《星学大成》等星相学的书籍,则地支化气理论自然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古人没有地支合之后还有化的说法,所以我只知道地支相合,不知道相合还能化成另一个五行的。

《郭氏元经》被称为是神煞的总成,是晋代郭璞的书籍。在《郭氏元经》中可以找到我们目前所用的大部分的神煞。看完这本书我们就会知道为什么我们总觉得神煞不准,其根本原因在于虽然两者神煞名字是一样的,但找神煞的方法却并不完全相同。“刻舟求剑”,船已动,则剑何寻?

《史记》要看什么?看它的《天官书》、《日者列传》和《龟策列传》几篇,这里面会有一个命理学起源的大概源流,也会有早期的阴阳五行学方面的知识。当然,《白虎通义》和《吕氏春秋》如果有机会也可以看看。非常可惜的是,邹衍的文章失传了,我们无法一窥其貌,只有通过古书中的片段去了解了。

当我们被很多问题所惑的时候,我们可以在源头上去看古人到底说了什么。如果有一个理论明显出现了互斥,则古人是怎么说的就以什么为准,因为后人的学说不管是怎么发展,其根仍然在遥远的古代。当然,如果古人的理论有明显的错误,则要有自己的取舍了。

再说回用神。用神到底要怎么“捉”?一本书一本书往回找。在我们可知的,最早的那本记载了用神取法的典籍中找答案。也许这个方法有点迂腐,但它或许是最有效的。

继往圣之绝学,先要继,然后才能发扬。当我们对天空琢磨不定的时候,不如蹲下来摸摸脚下的土地,答案也许就在那里。今天的文章就写到这里,谢谢大家!

文 西风独醉

  • 2023年2月19日